


用制度威力应对新时代风险与挑战的冲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之二
康拴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们在新时代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就根据自己学习和理解谈几点意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既有社会主义共性特征,又具有中国个性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把根本政治、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方面机制体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就特在,它既不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是“东欧模式”的社会主义,更不是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模式的社会主义。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中国具体实践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这个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是“苏联模式”、“东欧模式”,还是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模式,从共性或者普遍性上讲,都是社会主义;但从个性或者特殊性上讲,又都有其特征或者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就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优势。具有地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三个方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而来的制度,也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不断改革调整、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也就是说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现实国情、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先进科学的制度。
二、新时代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了极其难得的黄金发展期,但同时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重大挑战。新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需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面对世界之变局,习近平明确作出了“三大趋势”、“三个前所未有”、“三个重大危险”等关键性战略判断,科学回答了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当今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国际体系和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趋势;
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从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来看,主要存在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被打断的危险。
作为企业,我们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闭幕不久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9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极为复杂的一年。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号巨轮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在壮阔的海域中开拓出更为光明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航程。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增就业目标超额完成,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改革开放迈出重要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应对挑战工作有力有效......攻坚克难、稳中向好的中国经济,愈发彰显蓬勃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但是国内外风险和挑战明显上升,我们面临的环境并不乐观。从全球来看,国际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贸增长放缓态势明显,主要经济增长体普遍回落,而中美经贸磋商的起起伏伏,更令低迷的国际经贸环境蒙上阴影。从国内来看,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市场需求走弱,企业利润下降,实体经济困难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居民消费价格走高,让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经济备受考验。
三、如何运用制度威力化解新时代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40周年实践启示我们: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新时代来自国际国内的风险与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然具有鲜明的优势,我们就要运用各种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我的意见和建议是,坚定制度自信、强化制度执行、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在哪里”讲清楚。特别要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论是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还是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比,都有无可比拟优势的道理,引导大家树立制度自信。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维护的少数人和少数集团利益,而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的以工人阶级为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好的社会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和极其劳苦大众是资产主义社会的“掘墓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轰然倒塌,“东欧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纷纷发生剧变,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未体现出来。只有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充分体现出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强化制度执行,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在执行”的道理讲清楚。我们知道,执行力是制度的生命力。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就等于零。执行不到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必须建立权威高效的执行机制和制衡有力的监督机制,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模范,带头维护制度的权威,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的表率,带动全社会形成尊崇制度和遵守制度的良好风气,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完善制度体系,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需要“在坚持中完善”的道理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的制度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人民诉求的提高,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可以看出,用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先坚持、后完善”、“在坚持中完善”。况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需要在保持其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为此,必须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其永葆生机与活力。
提高治理能力,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的性与关键点”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点就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现代化。为此,我们就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各级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熟练掌握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思想的现代化本领,努力把制度威力充分发挥出来,用制度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冲击。
四、提高混合所有制企业领导干部现代化治理水平
混合所有制的提法最早见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中共中央要求把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混合所有制企业概念,是指由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与非公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共同参股组建而成的新型企业形式。
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者、实践者和先行者,我们能源公司近几年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说书写了连续十年盈利和连续十年稳定发展的“奇迹”。但是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我们差距还差的很大很大。主要表现在: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还远未形成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治理体系;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还远未达到现代化水平。面对治理体系未形成、现代化治理水平不高的现状,我们如何不断提高混合所有制企业现代化治理能力,迅速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和大型现代化企业的治理需要,就是摆在各级干部面前的新课题。我的意见是增强治理现代化的意识、明确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建立治理现代化的机制、强化治理现代化的培训。
增强治理现代化的意识,就是要通过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各级干部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告诉我们,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全面总结与制度安排。作为公司各级干部,一定要学好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自己工作岗位和工作实际,切实把四中全会精神贯穿到各自工作中去。最关键的是从思想上牢牢树立治理现代化的意识,积极适应企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大型现代化企业需要。从行动上坚持要把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们企业今后的主攻方向,从组织上主动引领广大职工增强治理现代化的本领。
明确治理现代化的思路,就是要通过学习四中全会精神理清企业治理现代化基本路径。十九大作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其中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时俱进方案和工作要求。我们企业指导思想、治理思路、基本原则、工作任务、具体步骤、保障措施,都应该在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形成自己完整的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方案,这是我们应该考虑并着手安排实施的事情。
建立治理现代化的机制,就是要通过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建立符合企业治理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客观地讲,我们一些制度和工作机制是有效的,对促进生产经营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制度是碎片化的、不定型的、跟不上治理现代化要求的,我们的工作机制也不是很顺畅的、不是很成熟的、不是很完整的。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建立符合治理现代化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强化治理现代化的培训,就是要通过学习四中全会精神强化各级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培训。人的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所有现代化的关键。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并落实好企业现代化培训计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各级干部和所有操作人员适应企业顺利转型升级和大型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等更高形态现代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