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风采-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致敬!那些在“熔炉”里绽放的身影
2025年07月30日 10 信息员 字号
分享到:

三伏天的太阳像团烧红的烙铁,把大地烤得滚烫。但在能源公司的电石车间里,总有一群身影顶着热浪前行——他们的工装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皮肤上印着盐渍,却始终攥紧手中的工具,在高温里筑起生产防线。这些“炎值”爆表的电石人,用坚守写就了最动人的夏日篇章。

4.jpg

刚走近1#电石炉出炉现场,热浪就像无形的墙扑面而来。近 70℃的高温里,出炉班长武振录裹着阻燃服,像个“小银人”站在观察台上。液态电石在炉口翻涌着橘红色的浪,2000℃的高温让十几米外的观测台都发烫,他却紧盯着炉口动态,指尖在卷扬机按钮上悬着,随时准备精准操作。“自动系统再灵,也得盯着。”他的声音混着机器轰鸣传来。每个班次,他们平均要完成8次出炉,每一次都是对体力与意志力的双重煎熬。厚重的阻燃服、披肩和防护面罩裹住了身体,却挡不住无孔不入的热浪。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最终在后背凝结出一层厚厚的盐渍,那是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用坚守书写的动人“炎值”。

4.1.jpg

气烧窑燃烧梁上的风都是烫的。40℃的高温下司窑工老白戴着厚重的隔热面罩,正对着观火孔凝神细看,面罩边缘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在工装后背洇出大片深色水痕。“藿香正气水、绿豆汤、矿泉水是我们的防暑‘标配’。”他扯了扯黏在脖子上的衣领,指节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捅杆——那是对付“悬窑”“结瘤”的家伙。一旦窑内结瘤,他们就得钻进180℃的中间仓,蹲在出灰口前手动“捅瘤子”。热浪裹着火星从下灰口往外窜,工装烫得能烙熟鸡蛋,汗水砸在滚烫的地面上,“滋”地一声化成白雾,却没人在意——只要灰料顺畅流出,这汗就没白流。

4.2.jpg

正午12点的太阳最毒,地表像块烧红的铁板。巡检工张壮壮正抓着被晒得烫手的扶手,一步步爬向45度倾角的卷扬机平台。他的工装早被汗水泡透,贴在身上像层湿抹布。“这楼梯有多少级,托辊在哪个位置,闭着眼都能数出来。”张壮壮擦了擦汗,脸上带着一丝自豪。跟着他们巡检完2个站点,笔者早已气喘吁吁、两腿打颤,而他的脸上虽布满汗水,却依旧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工作的热忱。“三伏天设备容易‘闹脾气’,多跑一趟就多一份安心,再热也得把工作做细。”他手里的记录本上,每一组数据都清晰工整。转身又迈向了下一台设备,背影在烈日下格外坚定。

当夜幕降临,车间的灯火依旧明亮。那些被高温炙烤过的身影,终于能喝上一口凉汤。他们身上的盐渍会被洗净,疲惫会被夜色带走,但他们今天的坚守已经变成能源的暖流,流进人们的心里。这些在“熔炉”里绽放的身影,或许平凡,却比夏日阳光更耀眼。(郑静)